二战日军战俘的高死亡率之谜:日军蔑视投降者

本文已影响2.46W人 

盟军在德国纳粹集中营里的死亡率为4%,而在日本的“奉天俘虏收容所”,死亡率高达27%。

二战时期,惨死于日军屠刀下的俘虏数不胜数。从中国的南京大屠杀,到菲律宾的“死亡行军”,每一次骇人听闻的残酷事件背后,都站着日本士兵挥舞屠刀的身影。据我们所知,盟军在德国纳粹集中营里的死亡率为4%,而在日本的“奉天俘虏收容所”,死亡率高达27%。日本士兵对待俘虏的残忍已经是出了大名,他们的野蛮行为给世人一种文明在倒退的错觉,仿佛人类又回到了原始部落仇杀的时代。

在遥远的古代,男人被称作俘虏,女人和金银财宝被统称为“战利品”,那个时期,大规模残杀俘虏是很普遍的。后来,人们发现俘虏是很好的劳动力,就把他们用作奴隶。再后来,俘虏地位进一步提高,成为战场谈判的砝码———用来要挟敌人,或者交换己方战俘。即使如此,交战双方在怎样对待俘虏的问题上,始终没有通行的法则可以遵守。1863年的时候,由瑞士公民J·H·迪南发起的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(1880年改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)在日内瓦诞生了。在日内瓦公约基础上,又经过几次修订,形成了关于对待战俘、敌方平民、伤者的一系列公约。按照日内瓦公约的规定,战俘理应享受到诸多优惠待遇,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,这是比较困难的。最大的障碍来自于自方士兵的仇恨心理,难免会做出侮辱俘虏的行为;其次是战场环境物质匮乏,想要保证俘虏们的物质供给,对军队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支出。所以,自日内瓦公约诞生以来,违反公约的事情时有发生。不过,像日军那样虐待甚至残杀俘虏的恶劣行为,已经超出了简单意义上的报复,有着更为复杂和深刻的心理原因。

二战日军战俘的高死亡率之谜:日军蔑视投降者

  武士道精神使日本军队蔑视投降行为

传统的武士道精神一直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武士道精神强调忠诚、勇敢,把它极端化理解,就是要不怕死,甚至把死在战场看作一种荣誉,一种莫大的享受。日本明治时期颁布的《军人敕谕》里明确写道:“朕以汝等为股肱,汝等以朕为首脑……获得此等荣誉重于泰山,肉身之死则轻于鸿毛……”日本新兵的精神训练被看作和肉体训练一样重要。《军人敕谕》被无数次地向他们宣读,他们还经常性地半夜里被从床上叫起来,走到神社去。此外,他们还一再地被灌输那些从武士时代传下来的各种教条,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被告知要战斗到死,或者要以自杀来避免被俘,当然,在说教的同时,军官们还会举出一些“光辉榜样”。久贺伸郎就是一例。这人在入伍前是一位中学教师,在1932年的上海战役(一·二八事变)中,一位中国士兵发现他失去了知觉。阴差阳错的是,这位士兵竟然是以前在日本久贺伸郎教过的学生,于是把久贺伸郎背回了中国的阵地,并且悉心照料他。日本人康复以后,中国方面释放了他并允许他回到自己的部队。由于当过战俘,久贺知道自己将面临军事法庭的审判,他感到十分耻辱,于是就回到了当初被俘的地方,切腹自杀。

由于不允许自己的士兵投降,同理可证,在对待敌人的俘虏时,日本军人就会带着一种极大的蔑视情绪。他们认为投降的人都是胆小鬼,不配做一名战士,应该杀掉。

  日本士兵的压抑心理超过了一般军队的水平

在日本军队中,等级森严自不必说,更重要的它是一支充满暴力和苛刻规章的军队。

在日军用语中,暴力被称为“个人制裁”,其中最主要的手段是打耳光———用的不是手掌,而是拳头。打的一方先弯下腰,尽可能将手伸到身后,运好内功以后打出去,被打者大多立刻倒地,然而,他必须立即站起来做好接受下一个耳光的准备。打耳光不单用拳头,也有用拖鞋打的,还有强迫战友之间相互对打的方法。如果因为对方是战友而手软的话,下士官就会给你示范一下什么才叫“耳光”,这种时候,两个士兵就要遭受更严重的伤害。

除去直接性的暴力之外,间接暴力还有很多。比如说,认为你枪支没管好,就让你以举枪劈刺的姿势,将重约4公斤的步枪端上几十分钟;认为你鞋不干净,要么让你添鞋底,要么让你口衔鞋带,将鞋挂在嘴两边,匍匐着在各班爬一遍。

二战日军战俘的高死亡率之谜:日军蔑视投降者 第2张

日本兵营常常因为士兵犯了一点小错,变成一座充斥着叫骂、殴打之声,毫无反抗的奴隶东奔西窜的地狱。

另外,日本军队也是一支充斥着形式主义的军队。形式主义意味着权威主义,军衔只高一级,便可形成君临下级的绝对权威。上级发火的时候,不需要太过明确的理由,就可对部下拳脚相加;上级的训示,无论多么无聊,下级都必须精神饱满地倾听;上级开的玩笑,哪怕多么无趣,都必须咧嘴大笑。

这样一支奇怪的军队,培育出来的是一群心理严重压抑的士兵。由于处在军队的最底层,士兵眼前惟一可以宣泄的对象,就只有俘虏了。当士兵们像上级虐待自己一样地虐待俘虏之后,有的担心事情败露,索性把俘虏杀了灭口。

日军的给养往往连自己都喂不饱,更不会去考虑俘虏的死活

日本陆军《作战要务令》总纲第8条这样写道:“……不应经常期望物质器材的充实、供应渠道的顺畅。因此,军队要坚忍不拔,善于经受环境的艰苦与物质的匮乏……”二战时期,供应困难自始至终都是困扰日军的根本性问题。造成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,表面看,是日本在中国以及西太平洋的广大地区部署了大规模的兵力,超过了自身的供给能力。根本上,是因为日本的运输、生产系统根本不具备供给一支如此庞大军队的实力。毕竟日本就那么大一点,本身资源又极为缺乏。日军在进攻时有一条基本方针是“向敌人要粮”,在防守与驻扎时多要求部队“自己养活自己”,这种情况以派遣到中国作战的陆军最为明显,这也是造成日军到处抢劫的一个主要原因———没有粮食吃,就进村去抢;没有燃料,就砍老百姓的门板和柱子作燃料。这样困顿的军队,俘虏无疑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。运气好的日军俘虏,还能在战俘营里吃点红薯野菜,运气不好的那些,直接就在被俘之后明令屠杀了。而上级给士兵屠杀俘虏的命令也是相当可笑的,对美国人,他们会说,“这些都是白种人,所以该杀”;对东南亚人,他们说,“他们都是劣等人,必须杀掉”;对东亚人,他们说,“这些是大东亚共荣圈的叛徒,杀”。

相关内容

热门精选